哲學作為一種人類活動和認知出現於 2500 多年前,幾乎同時出現在當時文化大同的幾個中心–中國、印度、古以色列和後來的古希臘。 卡爾雅斯貝爾斯將人類文明史上的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間”,哲學教義在這一時期誕生,其中一些教義後來成為宗教。
哲學,如果我們恢復這個詞的原始詞源,就是“love of sophia”,經常被非常不准確地翻譯成“love of wisdom”。 事實上,古希臘的“索菲亞”概念遠比“智慧”更為廣闊和復雜。 如果在把“哲學”一詞固定在歐洲術語中的柏拉圖看來,哲學家只是一個聖人或一個熱愛哲學的人,他就不會引入“哲學家”這個詞,這個詞講的是對索菲亞的熱愛,但只會停在聖人這個詞上。 事實上,柏拉圖所說的 sophia 並不是人類思想獲得的主觀屬性,而是一個合理安排的和諧世界的某種“偉大且只適合神靈”的客觀品質。
哲學從一開始就被認為不是簡單地創造真理,而是追求真理,是一個人的靈魂和思想的理想情緒,它能夠導致和諧的平衡,無論是內在的精神生活一個人和他與世界的複雜關係。
哲學曾經可以擁有並且擁有一門特殊科學的地位。 一種特殊的知識形式,例如在古代,它在本質上與當時的整個文化相同。 但到了 20 世紀,這個知識空前分化的世紀,當每個問題都歸屬於自己獨立的科學時,哲學不再有“自己的土地”。 她失去了以前的魔力。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尖銳的立場,與另一個極端相反,即哲學不僅沒有“結束”,而且相反,幾乎像古代一樣獲得了綜合功能. 哲學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它作為科學女王的真正地位,取代了統治了很長時間的宗教。 這是她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觸公共生活,以至於她開始不僅以間接的方式,而且以直接的方式影響它。 哲學第一次獲得了評估甚至解決社會政治、經濟乃至科學和學術生活中的衝突問題的權利。 如果我們不公開承認哲學思想的這種主導作用,如果我們同意曾經的哲學知識的皇家建築已經一磚一瓦地瓦解,而有利於特定的科學,那麼我們將因此失去我們精神世界的統一性,只有它能夠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支持我們。
與對現實的神話理解相比,哲學作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的獨創性得以揭示。 神話是原始社區、部落社會的世界觀。 神話由自發形成的傳說、關於生活、起源和工藝起源的故事組成,代代相傳。 神話的本質在於將社區-氏族關係轉移到整個世界。 神話表徵是在不知不覺中集體發展起來的,是部落社會的人頭腦中對自然和社會存在的一種奇異的、普遍的反映。 神話世界觀的主要特徵如下:
1.力和現象與人類群體的親緣關係思想。 擬人化,即 將人類財產轉移到整個世界。
2.擬人化,自然力量和人類活動方式的擬人化。
3. 神話思維本質上是藝術性的,它以形象運作,但不以概念運作。
4.威權主義,即通過權威為發生的事情辯護。
哲學基於對世界的自覺的理論的、理性的態度,基於主體與客體的對立,基於主體對自身作為一個活躍人物的認識。
哲學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 換句話說,哲學力求為現實的所有領域實現某種基礎,這種基礎產生了世界的所有多樣性,但在所有變化中保持穩定。
哲學的主題是尋找絕對的、永恆的規範,這種類型的理想標準。 I. 康德提出了幾個基本的哲學問題,它們共同構成了哲學知識的主題: 1)我能知道什麼? 2)我能指望什麼? 3)我該怎麼辦? 4)什麼是人? 而且,康德認為第四個問題是最後一個問題,吸收了前面所有問題的內容。 對康德來說,人是一種有能力的知識、對上帝的信仰和道德行為。 這裡的奧秘在於,這些能力是相互排斥的,因此有必要弄清楚這些相互衝突的能力在人的頭腦中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它們的等級是什麼?
還有另一種哲學問題體系很普遍。 這些問題是。 基本問題是“思想和物質如何關聯?”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什麼是第一性的–物質還是意識?” 以及“認知思維如何與我們之外的世界相關聯?”。 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問題是用哲學語言表達的對一個人最重要的問題:“靈魂和身體如何相關?”,“死後是否有生命?”,“是否有可能人類活動的目標和結果是否一致?”
哲學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如前所述,存在了大約三千年。 在任何時候,都不乏否認其社會意義的人。 哲學家們被指責的方式不同,但指責的本質是一樣的:他們沒有給社會帶來直接的利益。 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指控應該被認為是公平的。 哲學知識被一小部分受過高等教育並參與決策的人“消費”。 換句話說,哲學吸引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 或者,正如伏爾泰惡毒地說:“哲學不是鞋匠的。”